《产投和城投,先救谁?》文后好几个朋友留言,“经营重要型”、“就业重要型”和“信用重要型”三类政府相关主体,能否给个具体名单?回答是:不能。
给出分类筛选逻辑,很容易,直接拉出所有公司名单,也不难。但那除了浪费有限但宝贵的注意力资源,对防控风险或指导投资意义微乎其微。“所谓笨,就是很努力地在做本可以不用去做的事”,这是博主给自己一贯偷懒找的金句。我一直认为,人类发展一定是由懒人推动的,如果祖先都很勤快,那现在咱很有可能还在树上爬呢。
回到正题,名单没用的基础逻辑是:“重要性是客观存在,更是主观判断”。投资从来不是人与自然的对决,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所以测算出天体物理运行规律的牛顿也要慨叹他对人性的无知。所以我认为“重要不重要”不重要,资本市场认为“重要不重要”重要,政府“认为”资本市场认为“重要不重要”更重要。
这句太绕,举个大家容易理解的例子吧。考试是我国历史上最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梦到参加考试或考砸了应该也是我等做过最多的噩梦之一。参加过考试的人,对一个东西的崇拜之情,一定要套用那句烂俗的话“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这个东西就是真题!你可不要以为真题是现代人聪明的发明,早在科举鼎盛期的明清,《登科录》就扮演了往年试题的角色,《西厢记》里红娘给张生的就是这本记录了状元、榜眼、探花答卷的《登科录》。
为什么真题重要?因为那里面凝聚了出题人的“思路”。辅导班的商业模式就是用真题来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再根据分析出的逻辑给出数套模拟试卷、仿真试题辅导考生应试。但你会发现,出题人也会琢磨仿真试题如何理解自己的出题思路,然后再绕开已破解的思路另辟蹊径出题。辅导班再根据新的真题继续探讨新思路,不断与时俱进……出题人和辅导班就在这种多轮博弈中不断推陈出新,从而养活一个产业链。
投资何尝不是上述逻辑,这是一场关乎各方利益,围绕信任展开的博弈。你知道监管或许真心想让某个地方的边缘化平台爆个雷好警示市场”城投投资也有风险“,不要妄想躺在地方政府的庇护下轻松赚钱,但最好只有一单,别出现第二单第三单……;你知道监管也知道没有哪个地方政府愿意当第一个爆雷的,因为“民企老板被抓企业违约,国企违约董事长被抓”;你还知道监管知道你知道他知道上述种种。
那么在这场博弈中,监管机构的理性选择是什么?严!GDP下去了可以赖特朗普,真发生风险了,哪怕是局部性金融风险,那可是实打实的责任;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是什么?拖!经济总归要发展,债务总是要想办法解决,监管也一定会相机抉择;相关公司的理性选择是什么?抗!事情是替政府干的,债也都是因为干这些事欠的,更别说有些钱还是直接被地方政府或者兄弟公司用了,又不可能就靠一堆没什么盈利能力的资产实现盈利还债,只要扛过困难时期,政府总是会想办法解决。这不,镇江得救了,山西省交通厅的债务也陆续化解了;你(资本市场)的理性选择是什么?投!因为一定不会发生大面积违约,博弈中被误伤是有可能,但遍体鳞伤却绝无可能。
因此,各自的行为都是基于对其他相关方行为预期的反应,而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在胶着中以时间换空间,最终消弭而不是化解困局。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