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该扩张的财政,收缩了?》一文,我们聚焦的是政府“赚钱”,本篇关注政府“借钱”。

“概念清晰”是一切讨论的前提。我们先来思考下,什么是“钱”?现代货币,不是实物货币,背后不是金银,而是国家信用。货币是“债务”的量化,是政府管理社会的工具。钱不是财富,能换到的产品和服务才是财富。政府以货币为手段,调动相关主体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促进整个社会有形无形财富的增加,从而实现管理社会的目标。而整个体系之所以能运转,一张纸之所以能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能代表对财富的“购买力”,取决于政府背后的公权力。如果有人不给钱(转账)就拿东西,那就是抢劫,就会受到“惩罚”。也就是说,政府的暴力(威慑)支撑着整个体系的运转,而所谓的货币就是一个大的记账系统。

 

现在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人失业了,降薪了,在记账体系里的活动逐渐弱化。宏观面上,就会看到货币的流转变慢,空转甚至不转。金融体系“钱太多”,地方政府、企业、居民“普遍缺钱”。

既然“缺钱”,为什么又“不要(借)钱”?地方政府倒是想,中央政府不让;居民不想,政策虽一直各种鼓励加诱惑,但就是不敢。宽信用的预期就毫无悬念地落在中央政府身上。从数据上看,中央确实有加杠杆的空间,08年之后,欧美都是政府掩护企业和居民修复资产负债表,而我国同期是居民猛加杠杆圆置业梦,时至今日,能加得动的,确实也就是中央政府了。

但“借”不是财政政策,“花”才是。中央政府确实在加杠杆。特别国债、专项债……但问题是,为什么财政政策仍“执行不力”?实质大于形式,在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其实质是产业政策;同理,政府发债,其实质是货币政策。中央政府借了钱,如果是转给地方政府,要求筛选有前景的项目,要求配套资金,有效果吗?有,但不大,因为地方政府有心无力。这就是为什么去年的万亿特别国债,到现在还有两成的项目没开工。“花”的方向,应该是增加地方政府、居民和企业的权益,激发其信用扩张的能力和意愿。

 

话题:



0

推荐

苏莉

苏莉

188篇文章 49天前更新

东方金诚首席债券分析师。个人微信公号:评级的艺术。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