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距离地观察了中国三十年,我认为那里的经济波动主要来自政策的转变,而西方经常提及的内部性的‘商业周期’,中国一丝也看不到”

——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

当前宏观面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市场对宽财政的预期与地方政府顺周期行为之间的矛盾。

股票、房产跌跌不休,收入预期逐步下行,理性的反应是什么?多赚、多存、少借、少花。所以卷起来,努力赚钱;所以抠起来,加油攒钱;所以算起来,提前还贷。个体的理性会导致整体经济的疲弱。毕竟,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当越来越多的人不花钱了,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赚不到钱了。作为企业决策者,不卷生产、不裁员降本增效,不降价,就没办法盈利甚至生存。但卷生产的结果,是过剩供给的进一步增加,而裁员会进一步恶化总需求。也就是说,经济收缩一旦启动,就会不断自我强化,走向通缩,走向衰退。

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市场之外的力量——政府——注入“需求”,以新增需求平衡供给,从而打破上述循环。

但“政府”从来不是一个行为主体。现实中,政府是条条块块的组合:条条的各部门,块块的各区域,谁都代表“政府”,但谁又都不是“政府”。

中国奇迹的微观基础是“地方政府”的竞争。地方政府在竞争过程中,以市场化的方式促成了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获得了税收及卖地收入。如果生硬地对照企业,税收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卖地收入有点类似投资收益,而罚没收入类似企业的营业外收入。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政府主营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均显著下滑,而营业外收入迅速增长。

政府是合法垄断暴力管理社会的工具。也就是说,如果放开手脚去实现盈利,是容易的,但也是危险的。尤其是在收缩期,市场体系需要的是扩张性的力量,而地方政府却跟着市场主体一起过紧日子,一起省钱,一起赚钱,一起攒钱,一起提前还钱,就形成了一个让人很费劲的迷思,明明需要的是扩张性政策,明明也是说要不断出台扩张性政策,但操作下来的政策却趋向收缩。

话题:



0

推荐

苏莉

苏莉

188篇文章 49天前更新

东方金诚首席债券分析师。个人微信公号:评级的艺术。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