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现有评级框架中,“资产”是企业主体信用资质的重要保障。流动资产的变现是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重点;经营性资产的营收、获现是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重点。由此,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母,主要就是各种流动性不一的流动资产,衡量其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程度;而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母,主要就是资产规模及使用成效(收入和现金流),衡量其对利息及长期债务的覆盖程度。
“资产”在债券回收率评估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企业主体信用主要看违约率,而债项等级则主要看回收率。回收率的分析要点就是破产清算时相关资产的可变现情况。打相应的折扣计算企业能变现的资产总额,再跟负债端做匹配,根据《破产法》约定的偿付顺序,即可简单匡算出不同债权的回收情况。因此,资产的专属性越强,危机时刻变现的前景越惨淡,资产的通用性越强,危机时刻变现的前景就越乐观。这是为什么土地会成为最受欢迎的抵押品,也是为什么房地产公司相对会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毕竟,相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的一堆破铜烂铁,即使是差的地块变现前景也要更乐观。
但过于依赖资产分析,尤其是直接算资产的清偿价值有如下几个问题:
一、资产有可能是假的。货币资金能莫名不翼而飞就说明,这个前提很难。资产负债表是时点数,拿着六个月前的报表计算企业的清偿价值意义不大,毕竟,半年时间足以让资产面目全非。财务造假的重要手段是虚增利润。而伴随收入、利润增加的,很难是现金,很可能是应收账款,如此应收账款的价值就存疑了。
二、资产有可能是成本、费用。存货是重要的摊薄成本的选项,在总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做大存货规模,可以有效摊薄已售产品的成本,从而实现利润增加的效果。由此积压的存货,未来很难对外销售实现收入和现金流,与其说是可用于偿债的资产,不如说是企业尚未入账的费用。想想如果现在还有企业囤了BB机,账面上是有可出售的存货,但事实上,是应该在若干年前作为成本费用冲销利润的。
三、资产有可能已是负值。资本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适应的是工业化时代。负债驱动资产扩张,企业通过资产生产产品,对外出售获得利润和现金,用于偿还债务。如果负债驱动的资产扩张,并没有带来收入和现金流的相应增长,反而为了维护资产的物理属性需要不断增加投入,那对于企业来说,账面上的资产其实是“负”的。伴随科技的发展,未来资产迭代会愈发频繁,负资产料将更为普遍。
四、真实有效的资产,不一定是你的。资产负债表的左端计算清偿价值最大的问题,很可能是忽视了资产的“所有属性”。走到需要破产清算清偿的地步,企业账面上的资产,就已经很难“干净”地进入到程序,很多资产往往背后都有一众权益人。而即使扣除相应带权利的资产,还有清偿价值的,还要问一句:在这场资产争夺战里,谁是你的朋友,谁是你的敌人?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