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当我拜访一家上市公司的总部时,我真正寻找的是对这家上市公司总部办公场所的一种感觉。对于公司的事实和数据在电话交谈中就可以得到。当我看到……公司总部办公室竟然挤在一个保龄球场的后面时,我马上对这家公司有了一种很好的印象。当我看到那些高级管理人员在阴暗狭小的地堡似的办公室里工作时,我深感震惊,很明显他们根本不会把钱浪费在美化办公环境上。在寻找一家公司的总部时我内心所希望的是,如果总部不是挤在保龄球后面的话,那么也是位于证券分析师不愿屈尊前往的破旧街区里。看起来就像一所富丽堂皇的大学预科学校一样,对于这样一家公司……我可以肯定公司将要走下坡路。其他一些不好的迹象包括:精美的古典家具、幻视图案的窗帘以及抛光胡桃木装饰的墙壁。我们拜访了很多上市公司的办公室后多次发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把办公室装饰得非常豪华之日,就是投资者应该为这家公司的收益开始忧心之时”。以上表述摘自《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结论是不是符合“面子”文化下的中国企业圈不好说,但这个观察角度,博主还是很认可的。毕竟,博主也是曾经在调研时,凭借类似的“感觉”预测到了后来一家著名企业的“技术性违约”。因为这“感觉”背后,不是玄学,而有扎实的理论依据。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说过,公司治理中有两大核心“侵害”: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的利益;管理层侵害股东及其他相关方的利益。在职不当消费,是管理层侵害相关方利益的突出表现。(“公司治理”相关文章具体可参见《信用评级中缺失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怎么评?》、《从资产负债表看“公司治理”缺陷》、《一个不合法的“人质”方案中蕴含的公司治理本质》。)因此,调研的第一步,不妨先看看企业的办公环境,在周边走走,找找“感觉”。
话题: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