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研究框架里,政府都是工具人。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都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上述分析结论,脑海里总有一个疑问挥之不去:连你我都懂的道理,决策者为什么会视而不见?
博主一直强调,最应该避免的分析归因是“非蠢即坏”。政府为什么没做理论认为“正确”的事,又凭什么要做?
理解政府行为背后的动机至关重要。推荐一本新书,《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学课》。这本书收录了作者对宏观经济、地方债务、房地产未来发展、国际格局演变、金融开放与国家安全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当下众多热点问题的解读。不能说该书就是代表政府的发声,但至少能从行文中揣摩出很多决策背后的考量。
变革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用“应该”改造“现状”。对躬身入局、参与其中的人来说,更多的还是利益的平衡。问题导向,先找体系的边缘化部分试试看,摸着石头过河。原有的行为习惯、利益纠葛,都会形成路径依赖。要想改变,谈何容易?毕竟,打倒一个坏的制度,并不能让好的制度自动生成。
解读一本书很难,很容易陷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思维误区。事实只给关注的心灵敞开,为避免“误读”,博主会陆续摘录本书对热点问题的思考,一方面作为读书笔记留存,一方面方便大家参考。
今天我们来看金融开放与国家安全。很多人担心,金融开放会带来系统性安全隐患。黄奇帆对此的看法如下(要点博主已标蓝):
“大家会想外资是不是来这儿做坏事?扰乱中国金融?不会。……开放不仅会带来国际资本,还会带来金融运行技术和管理,带来金融产品和市场渠道,当然也会带来与国内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但是,正是这种开放,会促进国内金融机构在与虎相伴、与狼共舞的过程中,由大变强,成为未来国际市场的优秀金融机构。开放带来我们的水平提高,而不是带来扰乱。
开放真正要防范的冲击是什么?是资本项下资金流动。……资本项下自由兑换只有等到人民币成为世界硬通货,真正成为国际货币的时候才可以放开……。这个不管住,……那是对国民经济的伤害。
……开放过程中大量外资跟我们融合在一起以后,美国人要在金融上跟我们搞金融战、汇率战也会增加很多难度……实际上开放才是中国金融安全的一个基石。
在金融上,我们现在只能铸牢盾牌。资本项下不能随意流动和开放,至少等到人民币逐渐国际化,成为世界的储备货币、硬通货了,那个时候也不需要管制,自然而然就会开放到位”。
总结下要点:金融开放分两种:金融服务业开放、资本的跨境自由流动。开放的是金融服务业,有助于国内机构在竞争压力下从大做强,也有助于打造金融领域的利益联盟;管住的是资本账户,资本的跨境自由流动是金融开放的结果,而不是手段。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