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人跟人的差别有时候不亚于物种之间的差异。像韦神,博主只知道这个90后很牛,但也不清楚具体牛在哪以及为何如此牛。仔细想来,不明觉厉本身就有逻辑问题。既然不明,又如何确认很牛?在舆论分化的当下,为什么网友对专家、对政策不像对韦神般迷信,而处处质疑?

 

最直观的回答,因为数学太难,而社会科学门槛很低。研究人的学问,跟普罗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觉得自己很有甚至最有发言权。所以会有北京出租车司机水平不比国际关系学院学生甚至教授差的“错觉”。有些出租车司机确实熟知各国领导人轶事,会神神秘秘告诉你各路八卦和内幕。真真假假中,很多内容似乎跟专家说的也大差不差。但对于高门槛的数学来说,我等凡人,估计只有顶礼膜拜的份。虽然也不知道韦神解的那个方程是什么东西,但好几个科班出身的博士都搞不定,他觉得很容易,那他必然很牛。敢质疑吗、能质疑吗?理性告诉我们:不敢。

 

但社会科学里,甭管你多牛的大咖,多经典的著作,批判起来都很容易。读研那会,上讨论课基本都是拿着学科经典来“批判”。对于研究而言,研究生都是新手,但对于天生有发现问题本能的人类来说,挑刺太容易了,即使是经典。大家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这所谓的经典,论证似乎也千疮百孔,不过如此嘛。但等到自己真正开始写博士论文就会发现,即使之前被归为垃圾类的研究,都不是那么好攒出来的,遑论被批得似乎体无完肤的经典。

 

社会科学没有标准答案式的“真理”。社会科学以人为中心,研究人参与的活动背后规律性的东西。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研究者、被研究对象,都是人,既然是人,就有自主性,有情绪,有利益,有偏见。对于研究者而言,体现为有意识地去寻找能够验证自己观点的论据。事实只给关注的心灵敞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什么样的奇思妙想、奇谈怪论基本都能找到所谓的证据。而对于被研究对象而言,意识到自己被研究、被观察的时候,行为会因为“期望”而改变。也就是说,被研究对象会扮演一个自己认为应该有的样子。博主一直觉得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国内研究中适用性很弱,因为擅长答题的国人,会在调查中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标准答案,而不是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所以就只能把问卷设置得越来越隐晦,各种交叉验证,俨然是来测谎,而不是调研。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核心原因是无法验证。好的科学研究,是先提出一个假设,比如A是B的原因;接着验证假设,做实验控制其他因素只让A变化,然后看B是否发生了变化。有A一定有B,没A一定没B,那么A就很可能是B的原因。但社会科学里不行,比如抗疫政策的争论,不能说不行先躺平试试,如果情况一发不可收拾,咱再倒回来试别的方法?如果现实能像《开端》的剧情,可以一遍遍去试到底谁才是幕后黑手,那社会科学里就不会有那么多争论。

 

社会科学里,所谓的理论其实都只是假说。假说与假说之间的差异,仅在于解释力。这也是博主一直反对用“非蠢即坏”去归因的底层逻辑。毕竟,社会科学里,没谁能说自己站在真理一边。平和、包容,理解不同视角下人们的观点。然后“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而不是“我要代表正义灭了你”。

 

公众号文章也好,直播也罢,博主想做的,从来都是跟大家一起努力完善多元化的认知体系,提升思考力。信息过载、舆论分化的当下,一起努力吧。
 

 

话题:



0

推荐

苏莉

苏莉

186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东方金诚首席债券分析师。个人微信公号:评级的艺术。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