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继MLF利率下调后,央行继续向市场传递强宽松信号。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充满了浓浓的“时不我待”感。大有“请D放心,宽松有我”的英勇。所以不排除一季度、最晚二季度降准降息继续跟上。毕竟,春天很快就来了,也很快就过去了。

 

但有两个问题:

 

一、水来了,去哪?

 

央行的宽松举措,直接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的成本。但水从商业银行经金融系统运到实体经济,需要的是相关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层层约束下,商业银行及非银机构放贷的能力和意愿均受限,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无处安放的流动性很容易滞留在资本市场,助推资产泡沫、加大市场波动。

 

关于货币政策的掣肘,可参见《政策的“最后一公里”》。

 

二、水来了,面呢?

 

当货币政策遭遇“流动性陷阱”的时候,需要财政政策发力。但问题是,财政在去年疫情期间的缺口还在修复,加上债务追责机制的约束,相关主体也缺乏足够的动力。

 

目前稳增长,真正着急上火的,除了央行可能就是发改委。发改委呼吁地方赶紧在一季度把之前发的专项债花了,额度内没发的也赶紧发,然后按照“十四五”规划上的列表,赶紧上项目,形成实物投资,托底经济增长。

 

但财政部的表态还在强调防风险。一方面要“坚决防止债务过快增长”,一方面要强化“专项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投资收益趋势性下滑的时候,要找出大量能做出收益测算的标的,谈何容易?

 

由此,水来了之后的操作,关键可能在银保监会、在财政部……

 

适当放松宏观审慎政策的监管要求,适度弱化专项债的收益目标,提升增长在相关主体KPI中的权重,或许是后续“稳”政策的调整方向。

 

 

话题:



0

推荐

苏莉

苏莉

18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东方金诚首席债券分析师。个人微信公号:评级的艺术。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