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不算是一个多好的信号。

政府不是盈利组织,赚钱不是能力,花钱才是。经济低迷期,内在的重要驱动力就是相关主体对未来的悲观预期。企业对未来营收悲观,因此不愿意投资;消费者对未来收入悲观,因此不愿意花钱。那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加总的GDP,就只能靠别的国家民众的消费能力和意愿支撑。而人家这种能力和意愿恰恰是其政府大手大脚花钱的成果。

扭转预期,靠货币政策宽松很难。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关键因素也是微观主体的悲观预期。需求不振,企业销售遇冷,收入和现金流减少,刚性债务兑付压力加大,违约率飙升。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放水给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相关主体有动力将水送出去吗?服务国家战略和不良率、踩雷率的KPI惩罚,哪个对微观主体的行为影响更大?所以我们发现,悲观预期带来的需求不足,靠货币政策对冲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资产荒”和“融资难”并存的困局。通俗点说,就是说,放水期,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扭转预期,往往得靠财政砸钱。财政的功能更像是挖渠引水,只有有了渠,水才能进入到相关的区域。比如,现在的市场,放出来的水,不让进地产、不让进隐债(枪口对准的还是城投),就得指个方向,进哪?科技、民生、绿色……,这个方向需要政府修通渠道,让水能放心大胆顺畅地流过去。所以这部分的财政支出还是要加大。钱从哪来?不让增隐债,那就光明正大地列赤字、增显债呗。

但愿目前强调的隐性债务严控更多的是债务管理的方式,未来支出还是会结构性加大。毕竟,明年的经济,都指望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呢。当然,一定会有人在这个时候担心政府债务负担的问题。

其实,政府欠债不是问题,欠的债用来干什么才是关键。现代经济本就是负债驱动的资产扩张。所以负债不是问题,问题在形成的是否为有效资产。但判断政府投入是否形成有效资产,不是算短期的经济账,要算的是长期的社会账。比如打好基础设施的提前量,想想20世纪60年代北京一号线通车典礼上,有居民感慨:北京就这么点人,修啥地铁,多浪费啊。

最后,博主想强调,一定不要把重大决策建立在政府“应该”甚至“一定”会做的事上。毕竟,现实中,并没有一个“政府”在行动。真正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的,是一个个相互博弈的部门、一个个理性决策的官员。当所有人都在内外部约束下,权衡感知到的“几害”取其轻时,最终的政策走向就不会是“应该”甚至“必然”。所以,于决策而言,应对永远比预测更重要。

 

话题:



0

推荐

苏莉

苏莉

186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东方金诚首席债券分析师。个人微信公号:评级的艺术。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