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次写“城投”都有一种被迫营业的感觉。城投债投资,靠的不是信仰,其背后有扎实的理性基础。这话估计公众号的老粉们耳朵都要听出茧了,再说下去,博主自己感觉也要变祥林嫂。但每每看到市场上的错误言论,还是忍不住发发感慨。

 

地产行业遭遇寒冬,有人担心,房地产公司即使活下来,肯定也不敢轻易拿地了。如果没人拿地,那地方政府怎么办?毕竟卖地收入及房地产相关税收占不少地方一半的财政收入来源。一半收入没了,地方政府不就没钱了;地方政府没钱了,城投的偿债来源就悬了。政府没钱支持,资本市场上借新还旧难度提升,那不就离违约不远了?

 

城投会违约吗?当然会。那违约会发生在经济低迷、财政收入下滑,债务负担沉重的区域吗?还真不一定。博主一直认为,特定区域经济下滑、财政赤字及债务风险等,财政部比市场更担心。风险评估把这些内部考核指标再算一遍,意义没有想象得大。毕竟,能看到并被致力于解决的,是问题,但大概率不是风险。

 

认为房地产行业危局会引发城投债务风险的观点,有以下几点误区。

 

其一,对政府目标认知有误。政府不是靠卖地实现收入和现金流来生存和发展的企业,也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主体。政府是垄断暴力、管理社会的机构。很多时候,对政府来说,花钱的能力远比赚钱的能力重要。要不为什么一遇到经济下行,市场就眼巴巴盼财政发力呢?

 

其二,对地方政府定位认知有误。在我国“中央货币财政体系下”,地方政府不是自下而上的自治体,从而能自主决策并承担风险;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由此本质上更像是中央政府的信用衍生。

 

其三,对信用的认知有误。信用本质上是“相信”,现代社会,信用天然跟主权政府相关。表面上看,城投及其背后地方政府的偿债来源是卖地收入。但本质上,地只是信用物,而不是信用本身。如果地不够用了,用其他资产进行信用物的创新即可。毕竟,地方政府可动用的资源可不仅仅是土地。

 

最后,房地产跟城投的底层逻辑不同。上轮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地方政府“经营城市”,其中城投和地产是信用扩张的主力,也是风险积累和化解的对象。但二者有本质区别。房地产的隐患是资产泡沫,城投的隐患是债务风险。由此,处理资产泡沫,资本市场可能是代价;处理债务风险,资本市场本身就是目标


附上之前几篇相关主题的文章供参考:


投股靠想象、投债靠信仰?

政府欠钱为什么要还?

为什么风险会在发达地区市级?

在哪找“城投”?

书单之:城投研究必读

城投预测逻辑

城投:“信仰”还是“幻想”?

城投报表看什么?

土地出让金怎么了?

政府有能力救城投吗?



话题:



0

推荐

苏莉

苏莉

186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东方金诚首席债券分析师。个人微信公号:评级的艺术。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