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欠钱要还”似乎与政府的本质相悖。政府是什么?合法垄断暴力、管理社会的机构。都垄断暴力了,兑付危机时,政府为什么会选择不惜一切代价还钱?尤其是,还钱需要紧缩财政、削减民生支出,而这很可能会伤害到政府官员和老百姓的利益,那为什么政府不直接选择违约呢?
 
这是《主权债务简史》一书提出的迷思。这本书很有意思,作者提出问题之后,回顾了对此问题的已有回答,并一一用案例证伪。如“声誉说”认为,政府之所以选择偿还债务,是考虑到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维护负责任的形象,便于后续融资,也就是所谓的“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但作者的给出案例说明,放心,违约了,过几年再回来仍然是个好标的,毕竟市场的记忆力远比想象得弱。博主认为市场记忆短的原因,很可能是当年被伤害的投资人已经祭天,一波新韭菜又成长起来了。
 
权力必须靠权力去制衡,不可能靠权利约束。没有一个对等的实施惩罚的权力存在,主权债务不可能选择以损害社会利益的方式来履约。这个惩罚性权力就是金融的结构性权力,这是本书给出的假设。作者认为,这种结构性权力主要通过三个路径实现。
 
路径一,通过国际投资人在资本市场上的垄断优势。他们可以通过控制资金流向,威胁切断违约国的资金链来逼其就范。现代经济是债务驱动型经济,大部分经济体是无法承受经济的血脉——流动性枯竭的。从而国际投资人就有了支配主权国家偿还债务的“权力”。
 
路径二,通过国际组织对主权国家的施压。兑付危机时,主权国家可以通过向国际组织求助缓解流动性压力。但国际组织一般会提出如紧缩财政之类的整改要求。如果不能满足紧缩财政的要求,主权政府就无法获得相应的救助。从而国际组织就有了支配主权国家紧缩财政偿债的“权力”。
 
路径三,通过国内的金融精英,营造违约带来冲击的负面预期。只要大家都“相信”,一旦政府选择违约,外部流动性开始收紧,内部恐慌情绪就会蔓延,就会危及到经济、社会甚至政治的安全,最终导致即使是民选出来主张违约的政府,也会迫于形势选择砸锅卖铁来履约。从而国际金融精英就有了支配主权国家按时履约的“权力”。
 
作者认为,正是现代金融的这种结构性权力,把主权政府死死困在“借债-偿债-借债……”的资本游戏里,让越来越的国家没有了掀桌子的能力。
 
本书对我们的启发:债权债务关系本质上就是权力博弈基础上的利益妥协。兑付危机的处理关乎相关主体的利益分配,这背后是赤裸裸的权力博弈,而非单纯的契约精神。我国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大于投资功能,也就是说支持实体经济是金融机构的初心。在这种理念下,兑付危机中,会保护谁、牺牲谁,似乎就是很容易的选择了。毕竟在破产执行中,地方法院有协助地方政府维护当地社会稳定的义务。
话题:



0

推荐

苏莉

苏莉

186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东方金诚首席债券分析师。个人微信公号:评级的艺术。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