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投资关乎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回顾过去、描述现在”,是为了“展望未来”。研究的要义就是在过去中寻找理解当下、预测未来的逻辑链。
 
对于未来的风险暴露路径,博主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假设逻辑链:“中央-地方”关系是原因(自变量),地方政府行为是传导(中间变量),经济发展特征及风险暴露路径是结果(因变量)。
 
下面,我们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个阶段,来还原上述逻辑链。
 
第一阶段,“统收统支”下,“中央—地方”关系的特点是,中央占据绝对权威(自变量),地方政府缺乏自主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中间变量),经济发展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相关特征(因变量)。
 
第二阶段,“包干制”下,“中央—地方”关系的特点是,中央逐渐让渡权力(自变量),地方政府有很强的自主发展动力,在流转税为主的增值税激励下,地方政府在彼此竞争中做大、做多国企(中间变量)。结果有两个:一、这一阶段,我国的工业化速度提升,逐步形成并完善产业链;二、大量国企,重规模、重数量、轻效益,重复建设为后期产能过剩埋下隐患(因变量)。
 
第三阶段,“分税制”下,“中央—地方”关系的特点是,中央权威逐渐增强(自变量),地方政府基于土地发展房地产的动力增强、产业发展的动力减弱(中间变量)。结果就是:一、这一阶段,我国的城市化率迅速提升,基础设施网络逐渐形成并完善;二、负债驱动的资产膨胀,使得地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逐渐演变为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灰犀牛”(因变量)。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上述逻辑链上的因素悄然发生变化。
 
首先,自变量方面,中央权威继续增强。营业税改增值税后,中央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会进一步提升;中央—地方支出范围调整,中央在财政支出中的责任强化;加强对地方政府的预算硬约束,中央在债务管理中的权威增强。
 
其次,中间变量方面,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调整。不管在“包干制”,还是“分税制”下,地方政府都有强烈的发展意愿。由此形成了张五常在《中国的经济制度》中分析的,中国奇迹的微观基础:县际竞争。“中央-地方”关系的新调整下,地方政府以投资促发展的动力或将弱化。
 
最后,因变量方面,经济发展特征和风险暴露路径有所不同。简单勾勒下,第一轮违约潮,主要是暴露并消化工业化发展积累的产能过剩问题,对应“去产能”的政策要求;第二轮违约潮,主要是暴露并消化城市化发展积累的债务高企问题,对应“去杠杆”的政策要求。
 
从结构上来说,所谓高企的宏观杠杆率,其实主要在国企(含城投)和房地产企业。但过去几年去杠杆的结果是,信用收缩下,民企违约率显著提升,市场上也有了“监管枪枪对准城投,但倒下去的却是民企”的迷思。
 
去杠杆或至少稳杠杆,仍然是风险暴露的政策因素。总量的政策效果不好,那就结构性政策引导国企和房地产企业降杠杆。房地产的三条红线,竞争性国企债务展期甚至违约,或许都是政策应有之义。
 
投资研究不能忽视政府,中外皆如此。研究政府政策,两个误区:道听途说的所谓“内幕”、厚黑学的臆想型解读。正道是:研究决策的结构性影响因素,分析政府对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分析及战略规划。推荐一本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这本近期据说是党员人手一本的读物,值得反复研读,更值得非党员的金融从业者购买或借阅。下篇开始,我们来说说本书对理解政府行为动机、“应对未来”的启示。
话题:



0

推荐

苏莉

苏莉

186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东方金诚首席债券分析师。个人微信公号:评级的艺术。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