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城投与民企,见证了市场“信仰”与“偏见”的对决。这一年债券市场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迷思:为什么政策枪枪对准城投,倒下去的却是民企?为什么政策层层呵护,民企的违约却愈加频发?为什么城投越堵越火,民企却越纾越困?一边是犄角旮旯的区域小平台,利差被机构挖掘殆尽,城投“信仰”不断充值;一边是伴随支持政策的不断加码,部分民企的偿债意愿迅速弱化,外部融资环境急剧恶化,越来越多的机构对其简单粗暴一刀切禁投,民企“偏见”日渐加深。
 
为什么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关键点就在于:微观动机。
 
为什么监管要频繁出台民企保护政策?因为市场普遍认为,民企是经济的活力所在,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源泉,保护民企就是保护中国的未来,也是对“国进民退”的有效回应。
 
为什么部分民企会辜负市场期望,利用政策逃废债?偿债压力加大,未来预期悲观,在这种情形下,躺下显然比站着舒服,“靠本事借来的钱,凭什么要还”?再说,有政府政策加持,投资人也不敢暴力讨债。
 
为什么机构对民企一刀切式规避?因为风险收益实在不匹配。按张五常的说法,风险就是交易成本。在一众民企中挑选出靠谱的投资,需要了解的信息实在太多,监督处置成本在政策层层呵护下更是持续攀升,更何况千防万防也防不住实际控制人奔放的灵魂。一旦踩雷,职业生涯堪忧,试问动力何在?
 
为什么政策对民企的融资呵护缺乏微观基础?现代意义上的信用起源与民族国家密切相关,本就是以政府权力为核心的衍生体系。更何况后发经济体中,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均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在这个信用链条里,有优势的必定是跟政府信用密切相关的大型企业。大量中小微民企天生就处于末端,对外部冲击极为敏感,一旦遭遇流动性压力,违约就成为大概率事件。国际惯例,民企更适宜的融资方式是地方性银行的信贷、股权融资、私募股权或债权基金等。因此,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指望信用债市场解决民企融资问题。
 
为什么政策越保护民企融资越难?因为政策要求“有效降低融资成本”。“融资难”和“融资贵”只能重点解决一个。融资贵了自然就不难了。如果溢价足够高,就会有机构愿意付出更多的成本去识别评估其中有价值的投资。而一味追求降低融资成本,就会导致有价无市,加剧融资难度。
 
市场真的需要保护吗?对投资人的过度保护会助长刚兑信仰,对发行人的过度保护会弱化偿债意愿,而二者均无助于市场的充分发展。违约破产、投资失败,是市场新陈代谢的必然要求。因此,比保护更重要的,是营造“借钱需要还,投资有风险”的秩序和预期。
 
话题:



0

推荐

苏莉

苏莉

186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东方金诚首席债券分析师。个人微信公号:评级的艺术。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