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巴菲特“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的经典投资理念深入人心。但你有没有想过:这里面别人是谁?为什么会恐惧?而在这个时候为什么“我”可以“举世皆醉我独醒”

 

巴菲特对此的回到是:因为“我”对交易对象的内在价值有精准的认知。格雷厄姆说,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是你所得到的。这两样很少完全相等,但绝大多数人很少能区分它们的不同。那问题就变成,为什么大多数人无法对资产进行准确定价?

 

特征只有在对比中才能彰显。最近在重温巴菲特价值投资理论的同时,也看了行为金融学和群体心理学的东西,对上述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先来做两个测试:

 

一、假设现在有一笔开销需要动用股票投资,在目前的市场行情下,你是选择卖出盈利的股票还是亏损的股票?

 

二、假设要去看一场歌剧,到了检票口发现票找不到了,你会选择再花1000买张票看,还是直接悻悻地打道回府?如果丢的不是演出票而是1000块现金,你的选择又是什么?

 

理性投资人对第一个题目的回答是:不往回看成本,不关注亏损和盈利,只看未来预期,卖出预期差的、持有预期好的;行为金融学中的前景理论却告诉我们,大多数人的选择是:持亏售盈。因为亏损的股票继续持有只是浮亏,预期迟早还会涨回来;但一旦卖出,那就是真实的损失,所以被称之为“割肉”。所以你的选择是?

 

理性的投资人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都是丢了1000块,如果确实喜欢看剧,不管丢的是演出票还是现金,都选择继续看;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账户理论却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在丢票的情况下选择自认倒霉回家,而在丢钱的情况下会选择继续看剧。为什么?因为人会把钱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看剧的钱从娱乐账户里支取,丢了票再买一张,那看剧就花了2000,太贵了;而丢的现金并不列支在娱乐账户下,所以丢了“感觉”上并不影响看剧的开支。所以你的选择是?

 

还有很多经典的案例。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人在信息搜集、处理、决策和接受反馈方面,都存在认知局限,并不是理性投资学派假定的那么“理性”。而正是由于大多数人的非理性,才构成了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口中“市场先生”每天错误的定价。

 

但问题是:非理性就一定疯狂吗?交易是意见分歧的呈现。你不看好未来,我看好;你说服不了我,我也说服不了你?怎么办?交易嘛。巴菲特所谓的贪婪的时机,显然不是市场先生的每日错误报价。那非理性的“市场先生”又在何种情况下、缘何疯狂?我们下篇继续。

 

话题:



0

推荐

苏莉

苏莉

186篇文章 349天前更新

东方金诚首席债券分析师。个人微信公号:评级的艺术。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