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双十一后,你的快递显示在“近在眼前的代收点”,但一旦选择“上门派送”,就会感受到“远在天边的龟速”。自从有了代收点,快递的“最后一公里”就变成博主网购的最大障碍。商家几块钱的东西都能包邮,背后必定是快递行业在竞争下的价格下调;但下调的价格,给消费者带来的,却是更为不便捷的感受。 

政策似乎也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专项债为什么发行进度不及预期,为什么即使发了也趴在央行账上不用?这背后主要关乎地方政府的行为动机。为什么“城投越堵越火,民企越纾越困”,为什么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很难解决?这背后主要关乎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的行为动机。也就是说,“财政政策执行不力”、“货币政策传导不畅”,背后都是微观主体的理性考量。 

近期的形势让市场对货币政策放松又有了预期。未来的货币政策边际宽松是大概率事件。关键就在于这水怎么放、放多少、放给谁?推荐一本书,《多重约束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这本书解释了货币政策为什么传导不畅。央行即使放了水,实体经济依然感觉很缺水。直接原因就是央行只能提供水,但却难以激发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运水的积极性。为什么不积极?原因一:不能,因为有银保监会各项指标约束,有财政部各项绩效考核指标引导;原因二:不敢,经济下行期,风险抬升,机构风控几乎是整齐划一地一到切了过剩产能、切了民企、切了东三省、切了云贵川……,市场上逐渐就剩下江浙沪包邮区高等级短久期的城投。也就是说,央行可以放水,但管不了风控切谁,更承担不了别人都切你不切产生的后果。被这波地产伤完,民企大概率要在资本市场沉寂挺长一段时间,即使政策再大力倡导。

所以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央行的官方“吐槽”。经济一下行,就怪央行为什么不放水。但央行放再多的基础货币,只要银行和资本市场不积极进行信用创造,整个社会的货币总量看上去还是不够。就可能陷入了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基础货币投放越多,通胀越起不来。但什么能起来?银行间、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泛滥,金融资产泡沫很可能就起来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财政出马了。经济下行,意味着投资和消费的预期变差,信贷需求下降。通俗点讲就是没人愿意借钱了。怎么办?政府借啊。就像日本央行官员说的,把牛拉到水边,告诉牛水很好喝,但牛就是死活不喝,怎么办?自己喝给牛看。结果就把自己喝了个水饱。

微观主体不愿意、不配合,怎么办?放下,让我来,所以有了“定向”的货币政策,有了“直达”的财政政策。

话题:



0

推荐

苏莉

苏莉

186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东方金诚首席债券分析师。个人微信公号:评级的艺术。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