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背后的“权力”
高手与菜鸟的差别不在爆款,而在稳定输出。因此一直很担心周末直播的持续性。怕重蹈公众号更文覆辙,起初感觉有无数的新鲜主题可选,所以每日一更;到现在看到什么话题都觉得没意思,历史文章都写了。
但这可能陷入了“好为人师”的误区。公众号的初心是记录博主工作生活中的一些思考,当然,能给读者启发更好。所以文章并不是要“教”给别人什么知识,也不是传达、灌输什么理念。毕竟,想改变成年人的观点很难。喜欢“评级的艺术...
关于“民企偏见”和“城投信仰”,近日都有重磅文章刷屏。
一、关于“民企偏见”扭转
人民日报发文,领导最新指示,“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这是否意味着民企融资的寒冬即将过去?两点解读:
首先,于民企,政策从来不歧视,但资本市场却始终无法平等对待。站在政府的决策角度,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歧视民企,理性的选择一定是国企、民企发展相得益彰。但不管是我国...
财政部通报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再次强调对债务要终身追责。两点解读:
一、“宽信用”传导的主体动力继续受到压制。“宽货币”往“宽信用”传导的关键在财政发力。但在“勤俭持国”的理念下,财政对赤字、欠债非常谨慎。以GDP为KPI的政治锦标赛下,地方政府以负债驱动资产扩张,从而带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明面上的赤字和负债受到限制,就绕道政府相关机构形成隐性债务。
在需要财政大发力的当下,...
财务报表是企业利益相关方行为的留痕。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用一串串看似冰冷的数字,财务报表记录和传递相关方支持、友善、背叛甚至伤害的证据。对于财报分析而言,算数很重要;但比算数更重要的,是循着这些痕迹,发现及理解背后“人”的行为逻辑;通过判断人的行为动机,进而预测企业后续经营及财务表现。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任何人做事,都有其自知或不自知,理性抑或非理性的动机。而财务报...
人跟人的差别有时候不亚于物种之间的差异。像韦神,博主只知道这个90后很牛,但也不清楚具体牛在哪以及为何如此牛。仔细想来,不明觉厉本身就有逻辑问题。既然不明,又如何确认很牛?在舆论分化的当下,为什么网友对专家、对政策不像对韦神般迷信,而处处质疑?
最直观的回答,因为数学太难,而社会科学门槛很低。研究人的学问,跟普罗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觉得自己很有甚至最有发言权。所以会有北京出租车司...
分析中,不配合惩罚的“应该”意义不大。道义上,甚至法理上,企业都“应该”对债权人一视同仁:有钱所有债都兑,没钱大家都不兑,共克时艰。但实践中,违非标,兑公开;违境外,兑境内;违债务,兑货款……企业厚此薄彼、选择性偿付债权,差异化对待投资人,合理吗?道义上,理性考量上,金融机构都“应该”更加呵护具有创新精神的民企:风险评估中“应该”淡化身份因素,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但实践中,信用收缩期,首当其冲的...
一、宏观研究什么?关键是评估资本市场的友好程度:判断未来一段时间是春风拂面、热情似火还是冷若冰霜。
债市本就是个永续游戏,一旦别人都不跟它玩了,绝大多数企业或早或晚都要玩完。历史统计数据表明,信用扩张期,投机级企业(海外评级在BB+及以下)的违约率也很低;而信用收缩期,AAA企业的违约率也会飙升。所以宏观分析,不管是GDP增速的分析、政策走向的预测、俄乌冲突战况的跟进,都不能陷入八卦、内幕、数据甚至历史中,...
一、问题不在地产,而在民企。
不管是“中央货币财政体系”的传统,还是“发展型政府”主导的现代化,都决定了我国“核心-边缘”的信用分布。在这个体系里,信用扩张期,体系边缘民企最后一波受益;但信用收缩期,民企却首当其冲。18年一波降杠杆,非地产民企陆续退出了债券市场,只留下了貌似家底殷实的民企地产。这轮针对地产的结构性紧信用,直接波及的依然是民企,想想行业都快团灭了,有几家国企冲出来?
预计未来1-2年...
货币宽松预期下,水日渐充裕,大家翘首期盼财政提供面(具体可参见《水来了,面呢?》,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声音,认为财政空间有限,还是需要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放水力度,这个下篇我们继续探讨)。但这引发对财政能力的担心:如果财政发力,势必要借钱。但借那么多钱,拿什么还?毕竟地不好卖了、经济下行税也不好收了,地方政府可用偿债来源明显在萎缩。更何况从赤字率、债务率等预警指标来看,我国政府债务负担已然不轻。在应该过...
最近在货币政策讨论中,“资产负债表衰退”被频繁提及。这个概念源于日本学者辜朝明的《大衰退年代》。这本书解释了“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微观动因。为对冲经济下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加码,利率一降再降直至为0,但确实如绳子,货币政策拉(紧)起来立竿见影,但推(松)起来却十分费劲。
传统理论认为,“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关键是金融体系放贷意愿和能力不足。如果把央行类比为水库,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系统类比为送水...
作为债权人,如果看到发行人在大规模裁员,应该担心还是安心?
作为境内债券持有人,如果看到发行人美元债展期,应该担心还是安心?
作为公开债持有人,如果看到发行人非标违约,应该担心还是安心?
一句话,作为债权人,看到企业其他利益相关方利益受损,应该兔死狐悲还是深感欣慰?
正常经营期,上述利益相关方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企业是一组契约的组合。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经销商、客户、员工等利益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