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22年01月18日 19:00

水来了,面呢?

继MLF利率下调后,央行继续向市场传递强宽松信号。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充满了浓浓的“时不我待”感。大有“请D放心,宽松有我”的英勇。所以不排除一季度、最晚二季度降准降息继续跟上。毕竟,春天很快就来了,也很快就过去了。

 

但有两个问题:

 

一、水来了,去哪?

 

央行的宽松举措,直接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的成本。但水从商业银行经金融系统运到实体经济,需要的是相关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层层约束下,商业银行及非银机构...

阅读全文>>
2022年01月13日 07:00

关于地产和城投转型

房地产这一波看着是行业问题,但重灾区还是扩张太快的民企。“城市化2.0”和“城镇化”战略下,行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只是企业商业模式需要调整。“城市化1.0”,基本就是硬件的城市化,需求旺盛的情景下,房子似乎就是钢筋水泥,只要位置好,再破再差的建筑及装修质量,都不愁卖不出去(所以才会有买房看三点:位置、位置、位置)。但“城市化2.0”,是人的城市化,这一阶段房子是家、是生活,建筑物之外,对舒适度的要求显著提...

阅读全文>>
2022年01月12日 13:00

关于2022年的几点预测

一、GDP前低后高,全年增速5.5%左右。新常态下,潜在增速5%-6%,外部冲击+内部结构调整,最差可能到2%,最好可能逼近6%。留给经济学家和首席宏观分析师拍的空间也不大。各方差别仅在表述,是5%以上,5%-5.5%,5.5%左右,还是直接算出5.2%或5.3%的精确数据。GDP本就是政府管理的目标工具,加上统计局的努力,于博主而言,数字本身不会是大问题。所以很可能目标会定在5%以上,各方努力下,最终实现5.5%左右的增长。

 

二、PPI前高后...

阅读全文>>
2022年01月12日 09:00

为什么是城投和地产?

为什么是城投和地产?

城投和地产是上轮信用扩张的主力,自然也会是这轮信用收缩的灾区。 

如张五常所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演变。在地方政府“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是金融体系支持的重点。有利的一面是促进了我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不利的一面是带来僵尸企业和产能过剩。在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过程中,城投和地产是金融体系支持的重点。有利的一面是促进了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不利的一面是带来政府债务累积和基础设...

阅读全文>>
2021年12月21日 09:00

金融机构有没有可能“雨天放伞”?

金融机构“晴天放伞,雨天收伞”的顺周期行为似乎是常识。这背后是微观主体的理性动机。投资关乎应对未来。晴天,说明经济处在上行周期,相关主体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想象,甚至幻想。那就会有无数人愿意为了美好未来付费,企业愿意投资、居民愿意消费,毕竟有个美好未来的可期待,现在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被这种乐观预期裹挟,金融机构的行为自然就是为这种美好加杠杆。但雨天呢?雨天说明经济处在下行周期,相关...

阅读全文>>
2021年12月17日 19:17

当财政准备过紧日子时……

这不算是一个多好的信号。

政府不是盈利组织,赚钱不是能力,花钱才是。经济低迷期,内在的重要驱动力就是相关主体对未来的悲观预期。企业对未来营收悲观,因此不愿意投资;消费者对未来收入悲观,因此不愿意花钱。那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加总的GDP,就只能靠别的国家民众的消费能力和意愿支撑。而人家这种能力和意愿恰恰是其政府大手大脚花钱的成果。

扭转预期,靠货币政策宽松很难。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关键因素也是微观主体的悲观...

阅读全文>>
2021年12月03日 20:33

听说美国要加息了?

就业太差,就降息刺激;通胀太高,就加息降温。这似乎是美联储的常规操作。但疫情以来,在政策的对冲下,美国就业数据看着很不错,通胀却不断创历史新高,市场自然担心流动性会被收紧。但联储却屡次强调通胀的“暂时性”,暗示短期没必要担忧,歌照唱、舞照跳。但以为是“暂时性”的疫情已经持续了两年,以为很快能恢复的非常态化政策被迫还在继续。直升机撒出来的钱,带来的通胀压力已然不能用“暂时”来描述了。

为什么此前会认...

阅读全文>>
2021年11月30日 10:00

政策的“最后一公里”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双十一后,你的快递显示在“近在眼前的代收点”,但一旦选择“上门派送”,就会感受到“远在天边的龟速”。自从有了代收点,快递的“最后一公里”就变成博主网购的最大障碍。商家几块钱的东西都能包邮,背后必定是快递行业在竞争下的价格下调;但下调的价格,给消费者带来的,却是更为不便捷的感受。 

政策似乎也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专项债为什么发行进度不及预期,为什么即使发了也趴在央行账上不用?...

阅读全文>>
2021年11月29日 22:07

市场预期与政策导向的错位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安全”已经成为比“发展”更为重要的政策目标。中国经济就像人到中年,养生远比长个更重要。

脑子说:不能吃了,赶紧动起来,要减肥!

胃哭:饿!

腿哭:累!

 大脑说:忍着,胖了穿衣服多难看!

胃在痉挛:不行啦,要饿死了!

腿在颤抖:不行啦,要累死了!

 大脑说:再坚持一下,再胖下去什么毛病都出来了,以后怎么办?

胃说:再吃的像兔子,现在都不想过了,还以后?

腿说:再这么虐下去,...

阅读全文>>
2021年11月17日 21:00

融资继续收紧,城投债还能躺赢吗?

今天刷屏的融资收紧传言,基本就是“条条”免责的延续,不影响大的底层逻辑。关于城投债的演变,博主认为,大面积违约的可能性极小,估值波动的可能性很大,点状违约的可能性较大。

城投,没有必要以公开债大规模违约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在我国的政治经济体系下,国企在可预见的未来,仍会在新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不管怎么定义城投,也不管城投怎么转型,经营城市也好,运营产业也罢,大概率都是地方国企,或多或少承担一定...

阅读全文>>
2021年11月16日 21:17

地卖不出去了,所以城投危险了?

地卖不出去了,所以城投危险了?

每次写“城投”都有一种被迫营业的感觉。城投债投资,靠的不是信仰,其背后有扎实的理性基础。这话估计公众号的老粉们耳朵都要听出茧了,再说下去,博主自己感觉也要变祥林嫂。但每每看到市场上的错误言论,还是忍不住发发感慨。

 

地产行业遭遇寒冬,有人担心,房地产公司即使活下来,肯定也不敢轻易拿地了。如果没人拿地,那地方政府怎么办?毕竟卖地收入及房地产相关税收占不少地方一半的财政收入来源。一半收入没了,地方政府...

阅读全文>>
2021年11月08日 08:48

酷暑下看北方踏雪有感

今天,全国人民再次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幅员辽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可能就是我在南方依然毒辣辣的骄阳里暴晒,而你却在北方的冰雪世界里嬉戏,虽然我们同处一个叫“中国”的国度。 

现实中,并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中国”。正如南北的冰火两重天,经济在不同地域和不同人群中也冷热不均。对于有些人来说,疫情似乎就是几次核酸、几针疫苗、封小区之后的团聚和吃出来再也下不去的体重;但对于有些人来说,疫情从未离去,生意举步维...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27日 09:00

如果增速破三

三季度GDP增速公布,很多人觉得,要完了。博主认为大可不必那么悲观。四季度经济增速就算跌破3%,全年也在7.5%以上,即使完全不增长,全年增速也会在6.5%以上。单纯算数,并不可怕,更别说在全球经济一片低迷下,低调增长也有利于缓解外部负面情绪。

GDP总量决定增速不可能太快。相较于增速,很少有人关注GDP总量。毕竟影响改善预期的,不是存量,而是增量。蛋糕已然多大,远没有还能做多大重要。我们在意的不是已经长了多高,...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27日 08:20

投股靠想象、投债靠信仰?

最近有一个越来越强烈但肯定不成熟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下。债的底层逻辑是“政府”;如此,利率债看中央,信用债看地方。

现代货币,是信用货币。你之所以愿意累死累活搬砖换一叠纸或者一串数字,是因为你相信,这些纸或者数字,可以随时跟其他人换需要的东西。为什么你会相信其他人愿意拿自己生产的东西或服务换你的纸和数?因为“大家”都相信。那为什么“大家”都相信呢?是因为这个货币是由权威机构——政府印的。政府是什么...

阅读全文>>
2021年10月26日 09:55

等水来

最近有个疑问,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什么政策不按套路出放松牌对冲呢?简单的公式不应该是经济冷了,货币、财政就送点温暖;经济热了,货币、财政就给点冰块? 

正确但无用的回答是,政策从来不是公式推导。现实中的政策,从来不是下一盘大棋,反而更多的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由此,任何政策的制定都是多目标之间的平衡,而任何政策的执行都是各相关方的妥协。最终具体的效果,可能不完全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但又在一定程度上...

阅读全文>>
2021年09月29日 22:45

如果马跑疯了怎么办?

跟风来聊聊拉闸限电。   “阴谋论”逻辑下的“下一盘大棋”肯定是言过其实了。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不是精密的仪器,没人拥有一键开启或关闭系统的能力,即使她是博弈舞台上占据C位的大国政府。一切尽在掌握中的运筹帷幄,更多存在于后视镜下多少被神化了的历史剧里;现实中,政策更多的是在内外部结构性约束下的博弈和妥协。   但对这件事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电力供需矛盾上。从“think big, think long”的角度出发,有...
阅读全文>>
2021年09月15日 19:45

恒大事件引发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企业还能活多久?   领先市场一步是先驱,领先市场两步很可能就变先烈。恒大,虽有9A加持,好几年前,博主团队就是禁投的。理由很简单:美化后的报表都快资不抵债了,实际债务压力可想而知,如此快速扩张爆雷只是时间问题。但关键就在这个“时间”上。估值很高,不代表明天就跌;风险很大,不代表明天就死。从禁投到出事,中间隔了快5年。这算成功的预警吗?博主很难回答。风险评估,关注的是企业能不能健康长寿;而投...
阅读全文>>
2021年08月24日 20:51

“领导被抓”对企业偿债能力有多大影响?

《扫黑风暴》热播,尺度挺大。应景的是,现实中也有不少官员落马。有人问,是不是要赶紧梳理相关区域内的发债国企,尤其是城投公司,是否被波及,是否会影响其偿债能力?博主的回答是,没多大必要。   想想,信评真是操了很多别人的心。之前很典型的,就是替发改委操心。地铁项目获批后,不少报告会分析,这个地方人就这么点,经济也不行,到底有没有必要修地铁?每每这个时候,就想起来北京地铁的记录片。一号线的车厢里,就那...
阅读全文>>
2021年08月13日 20:08

15号文

关于15号文的解读,三句话:   第一句,监管开枪的时候,别总盯着枪看,要盯着靶子。毕竟,政策要实现什么目标,远比会用什么工具重要。   第二句,15号文要干什么:贯彻落实之前的政策手段,实现此前的政策目标:不让金融机构通过给城投融资变相增加政府债务。   第三句,15号文说明什么:追踪近年城投融资监管政策的变化,措辞越来越严厉,手段越来越具体。这说明什么?政策目标实现太难啊。这不,没多久就出了补充说...
阅读全文>>
2021年08月12日 20:08

数据不及预期,不是应该反省预期吗?

政治经济学出身的博主,对宏观经济学有一种莫名的敬畏和排斥感。很多报告,充斥着“各种粉”、由各种迷幻的字母简写组成,大有不把读者绕晕不足以体现专业的架势。每每读到这样的研究报告,内心就会飘出三个字:“说人话”。   人的“偏见”往往来源于认知缺陷。对不懂的东西,要么会不明觉厉,莫名崇拜;要么本能式排斥,拒绝接受。博主虽然也算会计科班,但对数字(不是数学)却不敏感。这可能也是“评级的艺术”之所以能诞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