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很久没更文了。最近博主参加了好几场券商策略会,与不少投资机构进行了交流,落笔虽少,但感触颇多。
 
最大的感触是,理论研究跟投资实践差异很大,不要轻易给投资策略建议。
 
一直以来都有个疑惑,完美的理论为什么不能落实到实践。博主基于“中央—地方”、“政府—企业”视角下的城投风险及投资机遇分析,自认为逻辑还算自洽,过去几年也陆续跟很多机构交流过,每每大家都表示,“视角很独特”,“很有启发”,“挺有道理”,然而……市场上充斥着的,还是基于“算数”的风控逻辑,靠计算经济、财政、债务缺口执行区域禁投的现象也依然盛行。挫败之余,一度归因为博主的影响太小,需再接再厉影响市场预期。
 
但近期反思,可能还有两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1.存在幸存者偏差效应。一场交流下来,愿意跟主讲嘉宾反馈的,基本都是观点契合已有认知的。金融行业的人即使再不屑,也鲜有冲上台来质疑的,所以就会有产生得到认可的错觉,而从现实表现来说,不认可的应该还是居多。
 
2.在大家都算数的世界里,算数可能不会卓越,但不算数很可能连平庸的机会都丧失了。
 
都说投资中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不要去人多的地方”。供给一定,需求多了,价格自然贵,投资的性价比就低了。但卓越的前提是活着。“跟大部队一起”卓越的希望不大,但当先烈的可能性也很小。重仓发达区域城投,真有估值波动,领导很可能会问:最近浙江怎么回事?但如果是重仓网红区域城投或煤企,每天可能都会被问:你最近怎么回事?所以理性的决策是随大流,大家买什么就买什么,这跟股票“买别人认为好的”逻辑一致。
 
对研究来说,只要比其他理论解释力、预测力更强,就是好的研究;但投资实践不同,投资关乎对未来的应对,未来既然无法准确预测,那么应对就比预测更重要。策略会上一个嘉宾的分享很有启发。大宗商品周期不可持续基本是市场共识,分歧仅在于还能坚持一个月、3个月还是半年。对于研究来说,聚焦分歧亮出观点然后等着市场检验,对了更好,不对再来,反正市场的记性不好,尤其是大家都说错了,错了又何妨,一生对个有限几次足以;但投资不同,哪怕是只有1%不到的可能性,也需要考虑:万一不是呢?万一这波行情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一个大的周期的起点呢?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看不到能支撑大周期的巨大需求?但看不到不代表一定没有。后视镜下看历史,一目了然。但回到历史的每个关键节点,事先很少有能给出准确预测的。
 
借鉴上述逻辑来看城投。城投债终将违约是市场共识。分歧仅在于时间和地点。是今年7月后、10月后,还是明年……;会发生在网红区域还是发达地区?对于研究来说,博主基于逻辑推理给出的回答是:发达区域的边缘化城投,最危险的就是市级工业、产业园融资建设类主体。但对投资来说,万一不是呢?
话题:



0

推荐

苏莉

苏莉

186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东方金诚首席债券分析师。个人微信公号:评级的艺术。

文章